拜年

◇前方

發(fā)布時間:2017年02月03日
來源:天門網(wǎng)
打印:
字體:
  拜年,是人們相互走訪祝賀春節(jié),表達美好祝愿,表示辭舊迎新的一種形式。清代柴萼《梵天廬叢錄》解釋說:“男女依次拜長輩,主者牽幼出謁戚友,或止遣子弟代賀,謂之拜年”。 
  拜年這一習俗起源甚早,宋代周輝《清波未志》記載:“宋元佑年間,新年賀節(jié),往往使傭仆持名刺代往”,可見上層士大夫覺相互登門拜年費時日,便改用名帖投賀,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。到了明代,投寄賀年片拜年之風更加盛行,明代文徵明有《拜年》詩云:“不求見面惟通謁,名紙朝來滿敝廬。我亦隨人投數(shù)紙,世情嫌簡不嫌虛”。清人藝蘭主在《側(cè)帽余譚》中已提到“團拜”:“京師于歲首,例行團拜,以聯(lián)年誼,以敦鄉(xiāng)情”。到近代,拜年的方式多樣化,既有賀年片拜年,又有互相登門道賀,也有大家聚一起互相祝賀的團拜。 
  新年到,新年到,穿花衣,戴新帽。大年初一,人們都早早起來,穿上漂亮的新衣服,打扮得整整潔潔?!俺跻话莞改?,初二拜丈母”。初一這天,一般不出門,早早起床,口頭問候自家爺爺奶奶、爸爸媽媽,媳婦給公公婆婆煮好并各盛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糖荷包蛋,講孝心的還將已準備的新布鞋裝放茶盤,一同端送到他們床前,行孝敬拜年之禮,手頭寬裕出手大方的公公婆婆,便有紅包或好禮相送。 
  拜過父母,便是拜丈母或親戚。拜親戚也有講究,“先拜舅爺,再拜姑爺”,其他近親先后不限。年關,人們走親訪友,相互拜年,恭賀來年大吉大利。新年伊始,拜年趕早不趕晚,宜早不宜遲,俗稱“拜早年”,正月初十過了,就不太為敬了。當然,拜年從大年正月初一一直可拜到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。 
  “拜年,拜年,花餅子上前。不拜,不拜,壓歲錢拿來!”這首童謠道出了孩子們拜年的天真和樂趣,同時也說明了拜年需送“人什”給壓歲錢的禮節(jié)和道理。 
  以往拜年,通常罐頭、紅糖之類,現(xiàn)在升級了,時興香煙、瓶裝酒、副食、補品、灌裝飲料等禮品。俗話說“大人望種田,小伢望過年”,過年有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。我們小時候“拜跑年”,我是家里的大男丁,“跑腿”的任務首當其沖,挎一大袋餅子了出門,一早到晚跑好多家,一般不留在親戚家吃飯,出東家進西家,行完禮就走,或喝杯茶吸支煙小坐片刻,除非路途太遠了的親戚。遇到小氣或疏點的親戚就白搭,大方或親點的親戚的“接意”是兩個“雄炮”(炮仗)或一掛小鞭,收獲最大的是一筒餅子或一兩元錢了,樂得我們小孩子做夢都笑。 
  拜年時,晚輩要給長輩拜年,拱手鞠躬叩首,尤其是小孩拜尊長,要行跪拜禮。祝長輩福壽安康,諸如“福如東海,壽比南山”、“松鶴延年,海龜益壽”、“鴻運當頭,洪福齊天”、“生意興隆,財源茂盛”之類,長輩便將準備好的壓歲錢給晚輩,時下有的將壓歲錢用紅紙包著或裝進紅紙袋,也叫給紅包。據(jù)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,因為“歲”與“祟”諧音,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,也是新歲壓舊歲,又長大了一歲的意思。 
 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,有的是攜家?guī)Э诘匕菽?,有的是同族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,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,也有大家聚在一起互致祝賀的新年團拜會、茶話會,如今政府部門和單位多沿用此拜年形式。 
  拜年分禮物拜年和口頭拜年。走親戚拜年,禮行大的,十碗八盤款待,先吃干茶(喝茶吃副食),再吃茶,或叫濕茶,八盤,碟盤之類,籠屜蒸熱的事先籌辦的鹵、炸、熏菜等年貨,其標志是碟盤盛菜,主食為面食,吃糍粑、蒸籠粑、面條。晚餐是正餐,吃飯,十碗,以全家福菜、盤龍菜為標志,主食米飯。吃濕茶、吃飯都可以輔之以燉缽爐,當下時興電火鍋,以加熱和添補菜食的不足。 
  禮尚往來。禮節(jié)性的拜年,到同事家、朋友家拜年,一般不宜久留,寒暄幾句就要告辭;感謝性拜訪,凡是一年來欠人家人情的,借拜年之機,送禮表謝意;串門式拜年,鄉(xiāng)里鄉(xiāng)親,街坊鄰居,走村串戶,互致問候;偶遇式招呼,路遇熟人,打躬點頭,同賀新禧。 
  現(xiàn)在移風易俗,簡化程式,淡化禮數(shù),上門拜年,叫一聲,道幾句吉祥、祝福的話就算拜年啦。 
  除了給生者拜年,還要給逝者拜年,上墳、焚香、燒紙錢、放鞭炮,祭奠告慰逝去的親人。 
  如今是信息社會,講求效率。親友天各一方,路途遙遠,事務繁忙,時興賀卡拜年、電話拜年、短信拜年、視頻拜年、網(wǎng)絡拜年,省時省事省錢,簡便快捷順暢。

掃描二維碼
在您的設備上瀏覽本頁

網(wǎng)站簡介廣告服務標識說明聯(lián)系方式法律聲明建議投訴